超预期分红背后,平安银行冀光恒谈改革与挑战
发布日期:2024-03-28 05:12    点击次数:68

摘 要

平安银行进行了重大架构调整,成效如何?如何看待当前息差收窄压力?……业绩发布会上,随着平安银行新领导班子的首次正式亮相,近期市场关切得到详细回应

文|严沁雯 张颖馨

编辑|袁满

“寒风凛冽的时候,谁做好准备,谁将来出逃的机会更大。”在3月15日上午举办的平安银行(000001.SZ)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行长冀光恒如是表示。

息差收窄、同质化竞争加剧、外部环境变化……当下银行业所面临的经营挑战愈发明显。过去一年,银行业发展如何?在业绩发布会前一日(3月14日晚间),平安银行率先交出了A股上市银行的首份年报。

报告期内,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净利润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截至2023年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5.5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不良贷款率1.06%,较上年末增加0.0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3.43%,较上年末提升0.4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平安银行给出了一份远超预期的分红方案:拟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7.19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139.53亿元,分红率超30%,超越往年的现金分红率水平。

“2023年平安银行的总体业绩符合预期,但是我们更多时候要增强危机感跟紧迫感,回应投资者、市场、监管、员工,他们对于我们的不确定性和面对困难的关切是最主要的。”冀光恒说。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平安银行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调整成效如何?平安银行又如何看待当前的息差收窄压力?……业绩发布会上,随着平安银行新领导班子的首次正式亮相,近期市场关切得到详细回应。

Wind(万得)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收盘,平安银行报收10.60元/股,涨幅3.62%。

谈架构调整:

给前线“指挥官”更多决策权

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自去年启动的组织架构调整成为市场关切。

据悉,平安银行在公司金融板块取消了行业事业部建制,公司金融方面,将原来的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为战略客户部;零售方面也进行了裁撤整合。

对此,冀光恒作出详细说明:总行转型为服务型赋能型组织,为分行提供后备保障和管理支撑;分行转型为经营主体,成为属地关系,客户业务资源集中的主战场。

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来源:平安银行

“此轮调整强化了总分协同,理顺了总行和分行的关系,打破过去的条线壁垒,改变以往‘竖井式’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从以条线为主,转变为以分行为主。通过重点分行的调研,广开言路,解决核心利益冲突,畅通总分行的意志传导。通过加大对分行的授权,对重点分行定制化的配置资源给政策、要增量,提高分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冀光恒进一步指出。

在冀光恒看来,平安银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分行行长不管零售业务的现象,形成了非常大的“行中行”。在事业部制下,如果对于一个稳定的、波动性很小的行业采取单独考核单独激励,自成体系是有好处的;但对于波动性、周期性很强的行业,如果做成事业部制,那就很难实现自我革命。

“地域差异很大、同质化竞争加剧,那就要给更靠近前线的‘指挥官’更多的决策权、更短的决策链条,这就是强化分行、强化腰部的最主要思考。”冀光恒指出。

对于架构调整的成效,冀光恒表示,此轮调整在总行层面已经基本落地,分行还在进行中。是否达到成效,要看两三年之后的业绩跟市场的反应。“阶段性的变化就是,我觉得总行的效率在提升,可以看到分行对总行的正向反馈也在提升。”

“我个人不会过多关注业绩,我会关注队伍。只要队伍出来了,业绩就是副产品。队伍靠机制,机制透明干净,淘汰出来就是能干的干部。”冀光恒直言。

谈息差收窄:

关注银行的稳定性

当前,息差收窄已经成为银行业无法回避的问题。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首度跌破1.7%关口,下滑至1.69%。

在平安银行业绩发布会上,这亦是市场关注的重点话题。

数据显示,2023年平安银行净息差2.38%,较上年下降0.37个百分点。该行在年报中称,一方面,该行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调整资产结构;另一方面受贷款重定价效应及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净息差下降。

“毫无疑问整个银行业的息差肯定会下降,这是个趋势。”冀光恒指出,息差低到某种程度的时候,要关注银行的稳定性。

冀光恒认为,平安银行过去的高息差主要来自资产的高利率,而不是负债端。“但是当经济下行的时候,一定是高利率的产品先爆掉,相对来说零售业务受到冲击会更大。在经济不确定性的时候,无法以量补价,客户下沉是非常危险的。”

在此背景下,平安银行在年报中首提零售业务“聚焦稳健型业务模式”。据悉,平安银行主动做大中低风险客群,加大住房按揭、持证抵押、新能源汽车贷款投放力度。2023年末,该行个人贷款余额19777.19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4%。其中,抵押类贷款余额11623.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

而与此同时,平安银行信用卡、消费贷规模在减少。2023年,该行消费性贷款余额5452.9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9.5%;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5140.9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1.2%。

“我们只能暂时放弃高营收,希望营收下降的速度快于利润下降速度。要避免零售贷款的‘破窗效应’,保证存量资产的‘软着陆’。我们去年大概做了几百亿元的按揭,利差很薄,但是利润很好。有很多高息差、高利率的贷款,最后算账是亏损的。”冀光恒表示,在息差下降的阵痛期,风险抵补能力要上升。

数据显示,2023年平安银行计提的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628.33亿元,同比下降2.1%。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1.06%,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77.63%,拨贷比2.94%。

“总体来说风险可控,痛苦是有的但是暂时的,最主要体现在营收和利差在下降,今年大概率NIM(净息差)会到2%以下,但是不良率不可以反弹。”冀光恒强调。

谈零售业务压力:

战略定位不变

当对部分高营收零售业务进行调整后,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的经营数据亦相应出现变化。

2023年末,该行零售客户数12543.2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9%,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40311.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全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58.4%。

但从营收及净利润表现上来看,零售板块承压。年报显示,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961.61亿元,同比下降6.64%;净利润55.25亿元,同比下降72%。

对此,冀光恒坦言,今年平安银行对公业务的压力在存款,零售业务的压力在贷款。目前对公存贷款恢复性增长得很好,资金业务也较好。对公与零售需要互相帮扶,希望对公业务能顶上去,能为零售争取喘息的机会。

“股份制银行中,我们最可以学习招商银行,负债成本比平安银行低60个BP(基点)左右。当然,我们其他股份行与招行并不能直接比较,因为这是招行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招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所以我们更多是要学习方向与耐心。”冀光恒进一步指出,“招行零售很强,但是对公同样不弱。”

不过,平安银行管理层亦强调零售业务的战略定位不变。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张朝晖指出,“零售业务是一直以来的战略重点。即使经过这几年的变化和发展,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占整个的银行营业收入都高于50%,所以后续零售业务做强的核心战略不会动摇”。

“我们原来是‘零售突破’,现在是要‘零售做强、对公做精’。虽然我们现在做了一些抵押的东西,但是将来完全做低利率抵押类的业务也不是我们的特色,无法对冲高成本的负债。我们内部对零售是在不断摸索。”冀光恒表示。

对于后续零售业务的发展,张朝晖指出,在发展策略上,首先要控制好风险。对不同的客群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同时优化成本,包括风险成本、资金成本、获客成本等。例如将高风险、高定价的客户群体逐步压价,提升中低风险客群的占比,进行组合性的管理,推行“一行一策”的风险政策。

另一方面,在零售方面打造“护城河”,依附于集团的综合金融优势,打造渠道优势:一是线上线下自营队伍的建设;二是综合利用集团金融优势,将渠道优势进一步强化。此外,侧重集团康养和综合金融优势打造服务和权益体系。

“调整是需要时间的,特别是当经济存在不确定性,有压力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机毁人亡’,同时来日‘再战’,保证自己活下去。”冀光恒说。

(作者为《财经》记者)

版面编辑 | 李郝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