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移动充电宝”要火?自动驾驶公司也下场了
发布日期:2024-02-05 04:31    点击次数:74

随着新能源汽车存量的迅猛增长,充电难问题日渐突出,汽车“移动充电宝”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眼中的好生意。

1月18日,自动驾驶公司纵目科技宣布,旗下全新子公司蚕丛机器人正式推出新产品——FlashBot闪电宝。据介绍,闪电宝是一款能源机器人,也是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宝”,搭载L4级智能驾驶能力和104KWh的电容量,可在园区、停车场等场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充电服务。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新能源汽车井喷时代,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早已超过2025年25%左右的渗透率目标。但目前纯电动乘用车与公共充电桩的增量的比例是3:1,和1:1远期理想状态仍有一定差距。

作为固定充电桩的补充方案,新能源汽车充电机器人热度不断攀升,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盯上了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宝”。车企、储能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电力公司等纷纷跨界而来,此前,大众汽车、一汽红旗、远景动力、国轩高科、能链智电、中能电气、黑马原力等都已推出移动充电机器人。其中,大众汽车早在2019年上半年就宣布在德国沃尔夫斯堡推出第一批移动充电站。

据自动驾驶市场研究机构Navigant Research研究报告,目前移动充电解决方案的商业化占整个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市场的0.5%,到2030年将达2%,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160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600亿美元。

作为一家自动驾驶公司,纵目科技为何也开始入局汽车“移动充电宝”?对此,纵目科技、蚕丛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唐锐表示,大规模的自主代客泊车仍需好几年才能真正实现,而充电机器人能够将自主代客泊车技术在封闭园区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

纵目科技一直在推动L4级别自动驾驶的大规模量产,尤其是低速场景下的自主代客泊车技术,但是在乘用车领域,进展并不顺利,其中的原因包括很多地下停车场的地图还未被测绘出来、L4级自动驾驶技术不成熟和责任划分问题等。在大规模量产推进不力之下,纵目科技难以摊低成本并实现盈利。

而且如今适逢资本遇冷,纵目科技亟需找到自我造血的业务。

唐锐说,闪电宝的盈利模式是用削峰填谷电价套利的储能业务做基础,用汽车充电业务做增值,前者回报稳定,后者虽然不稳定但是在不断增长。据他介绍,从闪电宝的商业化试运行结果来看,每辆“移动充电宝”日均有接近200元的净收益。平均每天从园区微网买进来272度电,其中185度电卖回给微网,87度给新能源车提供充电服务,电池日均循环2.6次。在这个表现下,闪电宝资产回报周期约在三到五年。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肖逸思

关键字

纵目科技汽车移动充电宝能源机器人闪电宝

相关阅读 华为新专利可检测自动驾驶是否失效

华为新专利可检测自动驾驶是否失效

2023-12-29 11:15 比亚迪获全国首张L3自动驾驶牌照

比亚迪获全国首张L3自动驾驶牌照

2023-12-27 12:46 L3级自动驾驶渐行渐近 车厂迎战特斯拉

L3级自动驾驶渐行渐近,特斯拉将率先推出端到端方案,接下来将是一场涉及智能驾驶技术、数据、大模型等的全面比拼。

2023-12-21 17:40 自动驾驶逐步落地有望带领激光雷达持续放量丨微研报

激光雷达应用领域中汽车有望成最大催化。自动驾驶逐步落地有望带领激光雷达持续放量,未来国内将有更多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上市。下游应用加速渗透,激光雷达出货提升。目前我国正处于L2向L3+过渡阶段,2022年我国在售新车L2和L3渗透率分别为35%和9%,预计2023年可达51%和20%。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厂商加速崛起。激光雷达产业链上游壁垒较高,当前我国激光雷达上游核心器件仍以进口为主;中游竞争格局尚为定型。展望后续,固态补盲及芯片领域给予国产厂商较多成长空间。

2023-12-15 11:37 《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发布,提出这些要求

《指南》提出,为保障运输安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展道路运输服务应在指定区域内进行,并依法通过道路交通安全评估。

2023-12-05 11:16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